读《汪曾祺的写作课》笔记04-写作技巧-思想•语言•结构

如需代找中英文电子书,请加微信 wenyan90s

语言的四种特性:内容性、文化性、暗示性、流动性。

语言不仅是形式,也是内容。语言和内容(思想)是同时存在,不可剥离的。

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。语言的后面都有文化的积淀。古人说:“无一字无来历”。

语言的美要看它传递了多少信息,暗示出文字以外的多少东西,平庸的语言一句话只是一句话,艺术的语言一句话说了好多句话。即所谓“言外之意”,“弦外之音”。
要使小说语言有更多的暗示性,唯一的办法是尽量少写,能不写的就不写。不写的,让读者去写。

中国人讲究“文气”,从《文心雕龙》到桐城派都讲这个东西。我觉得讲得最明白,最具体的,是韩愈。韩愈说:
气,水也;言,浮物也。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。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。后来的人把他这段话概括成四个字:气盛言宜。韩愈提出一个语言的标准:
“宜”。“宜”,就是合适、准确。“宜”的具体标准是“言之短长”与“声之高下”。语言构造千变万化,其实也很简单:长句子和短句子互相搭配。“声之高下”指语言的声调,语言的音乐性。有人写一句诗,改了一个字,其实两个字的意思是一样的。为什么要改呢?另一个诗人明白:“为声俊耳。”要培养自己的“语感”,感觉到声俊不俊。中国语言有四声,构成中国语言特有的音乐性,一个写小说的人要懂得四声平仄,要读一点诗词,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语言“俊”一点。

结构无定式。我曾经写过一篇谈小说的文章,说结构的精义是:随便。林斤澜很不满意,说:“我讲了一辈子结构,你却说‘随便’!”我后来补充了几个字:“苦心经营的随便”,斤澜说:“这还差不多。”我认为一篇小说的结构是这篇小说所表现的生活所决定的。生活的样式,就是小说的样式。

小说的开头和结尾要写好。
古人云:“自古文章争一起”。孙犁同志曾说过:开头很重要,开头开好了,下面就可以头头是道。
开头以峭拔为好。欧阳修的《醉翁亭记》原来的第一句是:“滁之四周皆山”,起得比较平。后来改成“环滁皆山也”,就峭拔得多,领起了下边的气势。
我写过一篇小说《徙》。原来的开头是:
世界上曾经有过很多歌,都已经消失了。
我到海边转了转,回来换了一张稿纸,重新开头。
很多歌消失了。
这样不但比较峭拔,而且有更深的感慨。
奉劝青年作家,不要轻易下笔,要“慎始”。
其次,要“善终”,写好结尾。
汤显祖评《董西厢》,说董很善于每一出的结尾。汤显祖认为《董西厢》的结尾有两种,一种是“煞尾”。一种是“度尾”,“煞尾”“如骏马收缰,寸步不移”;“度尾”“如画舫笙歌,从远处来,过近处,又向远处去”。汤显祖不愧是大才子,他的评论很形象,很有诗意。我觉得结尾虽有多种,但不外是“煞尾”和“度尾”。

如需代找中英文电子书,请加微信 wenyan90s

赞 (2) 打赏

评论 0

如果您喜欢此文,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